
在4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2025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上,湖北省体育局、山东省体育局、广东省体育局、四川省体育局、中国田径协会进行交流发言。各位代表立足工作实际,多维度、多层次分享了本单位在青少年体育工作方面的经验。为了让更多人从中汲取有益做法,本版对代表们的交流发言进行摘编。
在强大后备人才培养发展底盘方面,湖北省重构组织体系,实施“61530X行动”,构建起以“6所省属体校、15所市州体校、30所县市体校、X所学校和俱乐部”为主要阵地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2021至2024周期,湖北省众多单位入选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同时当地优化运行体系,围绕优势项目布局,成立教练组,形成良好运行机制。并强化共建联办,建成多所特色体育学校,完善赛事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青少年综合性赛事体系。
湖北省是1984年以来,40载奥运“届届见金”的两个省份之一,各级各类体校培养输送了19名奥运冠军,获得29枚奥运金牌,涌现出伏明霞、李小双、郑钦文等优秀运动员。体校建设任重道远,体教融合春山可望。未来,湖北省将全面贯彻落实相关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经验,创新思路,完善政策,提升青少年体育工作水平,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湖北力量。
目前,山东全省16市均建有市级体校,县级体校达143所,在训运动员4.8万余人。坚实的后备人才基础,助力山东省在多届夏奥会、全运会上成绩斐然,连续7届夏奥会获得金牌,近4届全运会金牌数、奖牌数位居全国前列。在首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上,6支参赛队伍斩获4枚金牌、2枚银牌,成绩优异。
在体校建设方面,山东省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山东省深化体校办学改革,出台县级体校办学模式改革方案、市级体校体教融合发展意见,同步配套市、县两级体校办学标准,引导各地采取“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所中心校+N个训练点”“传统特色学校+专项训练基地”等方式,建成新型体校123所,实现“市市有体校、县县有体校”。同时推动办学质量提升,积极开展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工作。
同时,山东省加强赛事供给,创新赛制赛历。发挥省运会牵引作用,与奥运会、全运会全项接轨,推行年度积分赛、达标赛。完善赛事体系,设立全省大中小学生体育联赛,年度参赛规模达26万人次,打造“1小时交通竞赛圈”。强化统筹衔接,严格选拔,合理分配省级参赛名额,联合发布赛历。
在此基础上,山东省还加强贯通培养,拓展发展渠道。在全国率先实现体校和普通本科足球“3+4”贯通培养招生,支持高校接收优秀青少年运动员。优化省队设置,开展跨界跨项选材。出台学校体育教练员岗位设置实施意见,49名退役运动员到普通学校任职,2024年推动省军区面向体校储备培养体育特长兵员,11名体校学生优先入伍。
未来,山东省将以相关会议为契机,贯彻国家体育总局要求,对接“633”工程,借鉴各地经验,持续强化基层体校建设,以高水平青训保障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山东力量。
为提升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广东强管理、重保障。高位推动强化组织保障,2024年广东省政府召开相关工作推进会,印发《广东省青少年体育育苗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实现“阵地融、人才融、赛事融”的具体工作要求。省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并将青少年体育工作列入监督调研事项。部门协同强化制度保障,多部门协作研制相关政策文件,体育部门聚合多部门资源开展公益活动,省级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
广东省持续开展体育公益活动,体教部门连续5年打造“送服务入校”项目,开展超600场活动,覆盖超20万人次。其中,“奥运冠军进校园”活动掀起运动热潮。各地市也积极打造特色品牌,如佛山武术进校园,中山学生体质健康和近视率改善明显。当地还积极推动体育文化交流,以承办全运会为契机,创办粤港澳大湾区赛事,促进港澳与广东青少年共融,并与西藏、新疆开展交流活动。
接下来,广东省将深入贯彻落实相关会议精神,把提升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作为重要工程,致力于打造普惠共享的广东样板,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和体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2024年,四川省积极落实“双百”计划,选派“百名”优秀体育专业学生前往凉山州、甘孜州地区的6个县、35所中小学校进行支教,为3万余名中小学生带去了优质的体育教育资源。同时,组织“百名”基层体育教师进城培训,有效解决了基层体育师资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进一步推广普及了体育运动,提升了青训体系质效。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四川省采取了五个方面的有力措施。
一是高质量送教,确保志愿队伍质量。从成都体育学院等4所具有体育和民族特色的高校中,公开选拔出100名思想品德好、身心素质高的体育支教志愿者。他们深入乡村学校,因地制宜地增设了飞盘等时尚项目和毽球等民族项目,还将先进的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带进大山,涌现出了“大凉山走出来的志愿者”吉朵克布等先进典型。
二是高标准育教,确保乡村师资提质。统筹西昌学院开展2期学校体育教师能力培训班,精心挑选出2州6县100名有培养潜质的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进城参训。通过专题讲授、现场实操、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提升了基层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同时,针对民族地区青少年喜爱篮球、足球项目的特点,重点培养相关项目教师。
三是高水平育才,确保青训体系建强。四川省深化体教融合,高质量、高频次开展体育教学,强化青训体系建设。年均开展课外训练2000余课时,带领16个学校校队参加省级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如布拖女足的9名队员被授予国家一级运动员、10名队员被授予国家二级运动员,13人次入选省市校园足球最佳阵容,3人次参加全国校园足球最佳阵容遴选。
四是高频率活动,确保体育氛围浓厚。当地组织开展了体育支教“双百”计划体育明星校园行活动,邀请6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走进校园,分享心路历程,弘扬体育精神。此外,还开展了青少年体质监测、科学健身科普讲座和运动健身指导,并向越西捐赠了一批实用的运动器材和教学用具,丰富了乡村学校的体育教育活动。
五是高要求管理,确保取得支教实效。四川省体育局党组高度重视体育支教工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研究,明确了“送百人下乡、请百人进城”的支教举措。同时,注重严格考核评估,通过“谈、听、查、看、访、评”等方式,全面评价支教团队的工作情况,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确保了支教质量和效果。
未来,四川省将严格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部署要求,积极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开拓,持续做好体育支教工作,为青少年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四川力量。
在理念引领方面,中国田径协会以“大田径”理念指导后备人才培养。作为基础大项,中国田径不仅要发展自身“走、跑、跳、投”项目,还肩负着为其他项目输送人才的重任。协会在政治、体育、文化维度构筑“大田径”格局,坚持举国与开放办田径,制定青少年普及与提高计划、“1485”计划,明确指导思想等,探索体教社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三级训练网络是协会的重要举措。基础训练网络依托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等;初级专项训练网络以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等为支撑;专项训练网络则以国少队等为依托。巴黎奥运会周期,协会评选出158个国家田径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等,还组建了多支国少、国青队。今年协会将继续深化与省市的合作,探索“集中+分散”模式的青少年集训队。
在平台搭建方面,协会精心打造了四个工作平台。训练营平台坚持“精英培养”,建立三级训练营体系,以“训练营+赛事+培训”模式提升青训教练水平,每年吸引近1000名青少年参与,发现近100名苗子。赛事平台秉持“以赛促训”,构建“金字塔”式全国五级竞赛体系,每年举办60余场青少年赛事,4万余人次参赛。教练员培训平台按照“普及、提高、骨干”思路推进体系建设,4年培训1.6万余人,促进了田径项目的普及,上周期培训了700余人次青训教练,培养了100余名优秀教练,并为骨干教练提供随国家队集训学习机会。国际交流平台坚持“走出去”,2023至2024年组队参加8场国际赛事,2024年世青赛取得4金4银3铜的近20年最佳成绩。
在管理机制方面,协会建立健全五个机制。包括与省市联动培养机制,统一理念凝聚力量;专家督导机制,发现解决训练问题;统一教学训练机制,以大纲为核心统一标准;重点苗子追踪机制,多方面跟踪评估;优胜劣汰动态管理机制,评估并支持优秀单位。
在国家体育总局领导下,中国田径协会将以首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为契机,强化系统观念,学习经验,在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10年中,全力以赴做好青少年田径工作,为实现体育强国目标贡献力量,推动田径项目在青少年群体中蓬勃发展,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 部分图片来源:新华社
| 本文来源:中国体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