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CMF
李晓杰:深化体教融合 推进体校改革 开创体校新时代发展的崭新局面

10月20日至21日,2020年全国青少年体育管理干部培训班在四川成都举行。培训期间,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体育局分管副局长、处长等参加了培训,并进行了经验交流。本次培训班是今年青少年体育战线最重要的一个培训班,目的是深入贯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精神,围绕前不久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行政策解读、交流探讨和深入研究。为推动《意见》落实,推动体教融合工作落地生效,本会将部分专家经验交流进行逐篇摘编。


深化体教融合 推进体校改革

开创体校新时代发展的崭新局面

长春市体育局副局长 李晓杰


作为在基层体校从事管理工作多年的亲历者、见证者,结合《意见》中的内容以及长春市的一些经验做法,就如何推进体校改革进行研讨交流。


一、主要做法


(一)紧跟国家发展步骤,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

长春市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始终坚持以“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为引领的战略发展规划,紧跟省、国家奥运发展步骤,在项目设置、训练体系、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与时俱进进行调整和部署,为省、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二)优化奥运项目布局,突出重点发展优势

按照国家、省奥运战略总体布局及长春市实际,确定了以在奥(冬)运会、全运会、冬运会、青运会、省运会等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上争创优异成绩为目标,以冰雪为重点,加强对项目布局和结构的优化调整,做大做强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自由式滑雪等优势项目,提升单板滑雪、冬季两项、花样滑冰、篮球、足球、等潜优势项目,发展冰球、击剑等基础项目,统筹市级训练单位、各县(市)区体校、俱乐部等进行项目布局。根据国家、省奥运备战策略调整,适时统筹优化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优势项目与潜优势项目、新开展项目与基础项目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竞技项目优势地位。


(三)坚持体教结合之路,合作办学成效斐然

长春市各级体校与100所学校共建或联办奥运项目班、兴趣班,推动冰雪、足球、射击等16个项目进校园,每年开设青少年公益培训冬夏令营及日常公益培训班270余个,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受益学生70余万人次。


教育部门将体校文化课教师的培训、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统筹考虑和支持。依托社会力量和职业体育资源,针对不同的合作对象,体校提供不同的资源支持,合作项目纳入体校的整体规划,运动员在体校统一注册,并接受体校的统一管理。


(四)完善青训体系,拓宽后备人才发展渠道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始终贯彻“立足省运会,服务青运会、冬运会、全运会,目标奥运会”的战略部署,完善“四位一体”的青少年训练体系,巩固体校青少年训练体系,加强学校青少年训练体系,强化职业俱乐部青少年训练体系,建立社会机构和俱乐部青少年训练体系的多种形式集合,进一步增强后备人才培养的多元性,增加了人才储备数量。同时,做好与省(市)优秀运动队、省(市)体育运动学校、职业俱乐部优势项目的有序衔接,促进了后备人才梯队在年龄、项目和水平上的合理布局,拓宽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渠道。


(五)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培养锻炼精英教练队伍

始终坚持把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奋发有为的教练员队伍摆在竞训工作的重要位置。一是优化教练员队伍结构。各单位招录人员时向教练员岗位倾斜,完成了新老教练员交替;二是加大“请进来”的力度。面向全国乃至国际引进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的教练员执教;三是增加“走出去”的机会。选派教练员参加国内、国际重大比赛,交流学习,拓宽视野,改进训练方法手段。组织教练员参加国家、省各级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教练员综合素质和执教水平,建立一支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精英教练员队伍。


(六)改革培养体制机制,巩固后备人才发展基础

不断改革、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是人才培养发展壮大的关键。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市级训练单位选拔优秀人才输送到国家队,实现长春市竞技水平的提升和发展。鼓励县(市)区业余体校与学校共建或联办,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俱乐部承办市队、区队,名校办名队,形成“市有优势、区有重点、校有特色”的业余训练新模式,使其成为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


(七)提升赛事品质,打造青少年体育竞赛新格局

竞赛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杠杆作用。长春市始终坚持树立“竞赛为人才培养服务”的理念,优化竞赛体系,积极推进竞赛体制改革,推动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的有机融合。


二、体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困难


在举国体制下,各级各类体校一直是发现、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础阵地,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价值取向的不断变化,体校发展不平衡、功能释放不充分、发展后劲不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显现。主要体现在:


(一)结构性矛盾制约体校的发展

面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业余体校结构单一,功能单一,运动学校教育教学相对滞后等现状,已满足不了社会、家长和青少年的需求。同时,也造成了运动员的发展不均衡、不全面,在人生的发展过程缺乏竞争力,久而久之社会认可程度逐步降低。


(二)招生难,生源不稳定

特别是社会认知度低的一些项目,出口不畅,选材、招生尤其困难。各基层业余体校由于各区县上级管理部门变更,大部分区县都撤销了体育行政部门,并入文化部门或者广电部门,经费紧张,生存困难,基层体校从业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普及度高的项目,许多有天赋的青少年首选学校,存在着体校和学校争人才、争资源的现象。


(三)重专业、轻文化

众所周知,来体校训练的学生条件各异,参差不齐,大部分是文化底子薄、自律能力差、人生目标模糊。虽然体校已经尽量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时间,大部分利用课后及晚上的时间集中训练,以保障运动员文化学习,但由于部分教练员认识上的差距,运动员学习主动性差等原因,现在依然还存在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轻视文化课学习,学生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


(四)文化课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由于没有普通学校的升学压力,缺乏教学考核指标,没有竞争力,再加上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长期的低水平教学环境导致体校文化课教师“职业倦怠”。


(五)教练员执教水平的提升遇到了“瓶颈”

目前,基层体校的训练基本是依靠教练员一人,没有科研服务团队,而且教练员数量不足,年龄偏大,年轻教练员缺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动力,理论知识结构不完整,虽然参加了各种培训,但大多数教练员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力不足,不敢轻易尝试新的训练方法、手段,还是依靠经验、传帮带的训练模式,如何让教练员综合执教能力有个质的提升,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县(市)区体校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县(市)区体校训练场馆建设亟待加强,配套训练器材不足,不能满足青少年训练需要。运动员、教练员的编制、经费等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冰雪项目,训练规模小,后备人才培养专项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训练条件简陋。


三、几点体会

《意见》中,针对深化体校改革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丰富体校多元化功能、提高文化教育水平、保障体校教师待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旨在夯实体校精英化人才培养阵地。体校的出路在深化改革,体校要发展更要深化改革。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坚定政治方向,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刻认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深化改革的核心任务、关键所在。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体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体校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明确“教练员为主体、运动员为中心”的思想,一切围绕运动员,一切为了运动员,坚持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目标宗旨不动摇,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周期规律,合理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基地创建以及青运会和省运会的备战,积极做好人才的选拔、培养、参赛和输送工作。优化年龄结构,合理配置资源,保证人才质量,提高人才效益,促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依法治校,推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加快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是体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体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三重一大”原则(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的使用),完善工作机制,制定依法治校指标体系,激发内在活力,实行“阳光政务”,形成“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围,促进体校健康发展,逐步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以奥运德育目标为统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体校教育的全过程,使常规教育与主题教育有机结合。


(四)坚定“体教融合”道路,加快体校改革进程

“体教结合”与“体教融合”一字之差,千里之别。过去体育与教育是合作,现在是共事。新时代以体教融合为突破口,从体育、教育、卫生等各领域,以及社会、家庭、个人等各层面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构建思想融合、目标融合、资源融合、举措融合的体教融合新体系,使其成为国家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石。只有深刻理解体教融合的新形势、准确把握体教融合的新方向、全面落实体教融合的新任务,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用,人才共育,成果共享,才能走出体校改革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五)坚持走合作办学、开放办学的发展之路

坚持开放办学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合作办学的新途径。充分发挥体校自身优势,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人才共有”的原则,让人才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程度突显。同时积极主动融入到教育的发展环境,争取教育部门更多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真正把23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从根本上解决运动员文化底子薄这一突出问题,为运动员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六)加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遵循教育“让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根本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坚持训练、教学双主线,着力解决运动员文化学习这个突出短板,严格按照教育要求规范开展文化课教学工作。加强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法制纪律教育,培养学生阳光心态和健康人格,为运动员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七)以创建“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为载体,加强体校规范化建设

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加强体校规范化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体现。要树立体校规范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理念,科学制定和有效贯彻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和特色,深化训练体制改革,形成良好的长效运行机制。“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已形成共识,贯穿全程,收到实效。


(八)提升教练员执教水平,提振教师敬业精神

提高教练员培训的有效性,增强各类培训班的针对性。在培训内容上理论知识少一些,实践方法和训练手段多一些,培训过程中以引导教练员主动思考为主,而不是被动接收,组织开展同层次教练员之间的经验交流会,优秀教练员训练理念分享会,举办多层次多类别培训班。加强体校教师队伍建设,按照习总书记“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全力打造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的教师和教练员队伍,着力解决文化教师“职业倦怠”和目标不明确等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